分享:
随着光声电在临床医学的应用进展,更多基于能量的上述设备应用于皮肤和黏膜疾病的治疗或者用于改善容貌。这些设备无论是热作用机制,还是非热作用机制,均会对皮肤、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多数可自行修复,少数若处理不当,可能遗留远期不良反应甚至并发症。本文从循证医学角度,对以能量为基础的光声电设备应用术后的修复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
1、光声电治疗基本原理与概述
光声电治疗是在激光和强脉冲光技术医学应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物理治疗手段。早期的光疗发展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激光(Laser)技术,并发展到强脉冲光(IPL)。随后进一步推广到应用射频和聚焦超声技术等用于临床治疗和医学美容领域。因此美国激光医学会专门定义了”基于能量的设备”的名词。其原理主要包括:选择性光热作用原理、选择性光热分解原理、光动力治疗原理和激光光刀组织切割、气化与点阵激光治疗原理、弱激光和弱光的光调节作用机制。
直接利用聚焦的高能激光作为光刀实施外科切除手术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激光除痣、囊肿摘除术、良恶性浅表肿瘤的切除手术、牙龈成型术、系带成型术和瘢痕切除等。
点阵激光是利用阵列排列的微小激光束输出的技术,对目标组织进行剥脱与非剥脱处理,如点阵CO₂激光治疗瘢痕等。
近年来利用聚焦超声来选择性加热皮肤软组织如胶原蛋白或脂肪等目标组织,达到皮肤年轻化的目的。还有利用射频技术(单极、双极射频)来加热皮肤内胶原蛋白的除皱嫩肤治疗。
2、光声电治疗后皮肤黏膜反应
2.1 光声电美容术后不良反应
2.1.1 红斑、水肿和毛细血管扩张
激光术后局部出现红斑常发生于激光术后24h以内,有时伴发风团或者局部水肿。眼周和口周激光治疗术后的红斑或水肿可能持续的时间略长,可达48h左右。血管扩张持续存在常发生于激光换肤术后。
2.1.2 干燥、脱屑、瘙痒和皮肤敏感
激光术后,特别是过度接受高能量强脉冲光或者剥脱性激光治疗后,常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瘙痒、不适等表现,甚至形成敏感肌肤。及时进行面部补水治疗,选用功效性保湿修复霜护肤,治疗局部注意防晒等可减轻上述不良反应,降低敏感肌肤的发生。
2.1.3紫癜
紫癜多发生于脉冲染料激光术后,特别是好发于脉宽短于6ms的激光治疗术后,常持续5~7d,之后逐步变淡直至消失。紫癜更常见于下肢肤色较深人群,使用长脉宽、低频、适当的冷却和避光剂时可以缩短紫癜持续时间。
2.1.4 毛囊周围红斑、水肿、渗出和结痂
红斑与水肿常见于激光脱毛术后,一般于数小时后逐渐消失;渗出和结痂常见于有创激光治疗后,如激光剥脱术、Q开关激光治疗术等,一般3~10d可消失。
2.1.5 疼痛
疼痛是基于能量设备的术中和术后常发生的不良反应。疼痛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不同设备、部位、年龄、以及技术操作等与疼痛有一定的相关性。减轻疼痛的方法主要有对治疗部位的冷却和局部麻醉药物的使用。冷却方式主要有3种:直接使用固体接触式冷却装置使用、自动制冷剂喷雾或冷喷。冷却可使治疗部位的皮肤降温,减轻疼痛,降低水肿和降低残余热灼伤的危害。
2.1.6 灼伤
灼伤是光电治疗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灼伤产生的反应及后果有红斑、水疱、糜烂和瘢痕等。主要原因系能量过高、脉宽太短、或表皮冷却不足。安全的参数设置、合适的表皮冷却方式和慎重选择连续脉冲激光器可以有效地避免灼伤。红斑持续时间在24~72h,不需特殊处理,可自然消退。非剥脱性激光产生的红斑持续时间较短,而剥脱性激光致红斑的发生率较高,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出现水疱或者糜烂时要及时处理创面,创面保护和防止感染也是减少瘢痕形成的关键。
2.1.7 其他少见或罕见的不良反应
其他少见或罕见的不良反应如激光术后局部皮肤硬结和皮神经损伤等可专科处理。
2.2 光声电美容术后并发症
2.2.1 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的出现提示严重的光电损伤,系伤及真皮胶原纤维和皮肤附属器结构所造成,可能存在有家族易感性。常因能量过大、不恰当的冷却方式、术后感染、脉冲在紫癜处重叠、重复治疗过度和不恰当处理等所致。
2.2.2凹陷性瘢痕
凹陷性瘢痕相对少见,常因为能量过高所致。过高的能量和不恰当的冷却,损伤了真皮胶原纤维和皮下脂肪组织,导致皮下组织萎缩。凹陷性瘢痕很少随时间的延长而改善,通常需要通过注射填充或其他治疗方法进行修复。